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姜绍飞简介

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姜绍飞简介

姜绍飞,男,1969年生,博士,博士生导师,福建省闽江学者特聘教授土木工程防震减灾信息化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省海峡两岸土木工程防震减灾工程研究中心总工,海西可持续工程结构和多灾害防治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福州大学结构工程研究所所长,结构工程国家重点培育学科特聘教授和学科负责人.福建省和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辽宁省和福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福建省首届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福建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入选中国科协高层次人才库.兼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专家、中国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理事等10余个学术组织主委、理事和委员,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lligent Information Processing》、《Journal of Vibration and Wave Propagation》等5家杂志编委,国家、省部基金与科技奖励评审专家,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Neurocomputing》、《中国科学》、《土木工程学报》30 余种国内外核心期刊审稿人等学术职务.

近些年他带领“结构智能健康监测与防灾减灾研究团队(成员包括姜绍飞教授、吴兆旗副研究员(博士后)、方圣恩副研究员、沈圣博士、夏樟华博士、陈伟宏博士、张笑华博士、俞波高工(福州市抗震办主任,福大兼职教授)20余名博士生和硕士生)主要在土木工程/轨道交通结构健康监测/诊断与加固、智能信息处理与物联网技术、钢/组合结构、结构抗震/抗火/抗疲劳与防灾减灾等前沿领域解决了很多理论与工程实践中遇到的关键技术难题,取得了系列创新性的研究成果.主持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及省部级项目30余项,并与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香港等国家与地区的学者进行科研合作与研究生培养.承担的项目不仅解决了很多工程技术和科学难题,促进了结构设计与防灾减灾的系统化、精细化、智能化,而且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10.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项、实用专利2.培养博士生10余名、硕士生50余名.出版著作5发表论文200余篇,580余篇被国际顶级期刊引用500,11H-Index,SCIEI收录1560余篇.这些研究成果为提高土木工程结构的安全与防灾减灾、促进土木工程学科及其与信息技术学科的融合、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并入选美国Marquis 2012科学与工程名人,事迹分别被福建省教育电视台的“福建省创新人才工作体系机制”专题及福州大学等多个媒体所报道.

学习及工作经历                                                       

 1987.9–1997.3  东北大学土木与资源学院获工学学士(1991.7)、硕士(1994.3)、博士(1997.3)学位

 1997.4–1999.4  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副研究员

 1999.5–2006.12  沈阳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教授(2003.8破格);大连理工

大学土木工程博士生导师(2004.3); 学科带头人(2004.3)

2000.6–2001.7  香港理工大学,访问学者(RA)

2005.5–2006.5  新加坡国立大学,公派访问学者访问教授

2007.1–     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福建省闽江学者特聘教授

2012.7–2012.9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高级研究学者,访问教授

2013.12–2014.6 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高级研究学者,访问教授

研究方向                                                             

1.结构健康监测、诊断与加固

2./组合结构

3.智能信息处理及应用

4.结构抗震、抗火与防灾减灾

5.物联网技术及其在土木工程与古建筑健康监测、保护与修复加固中的应用

6.4S(遥感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专家系统)技术及应用

部分主要科研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考虑传感器故障与环境影响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51278127),负责人, 2013.1-2016.12

2.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传统古建聚落规划改造及功能综合提升技术集成与示范”(2012BAJ14B05)子课题“物联网技术在古建筑健康监测与灾害预警中的应用研究”,负责人, 2012.1-2015.12

3.福建省闽江学者特聘教授奖励计划土木工程结构健康监测与防震减灾信息处理研究(022531),负责人, 2013.1-2015.12

4.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城市基础设施安全监测控制物联网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2011BAK02B03)中子课题城市道路与轨道交通安全监测及应急保障物联网应用示范, 2012.1-2015.12, 主要参加人。

5.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传统古建聚落规划改造及功能综合提升技术集成与示范”(2012BAJ14B05)子课题“古建筑安全评价与修复纠正加固技术研究”,主要参加人, 2012.1-2015.12

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盲源分离与信息不完备的结构响应分析与安全性评定50878057),负责人, 2009.1-2011.12

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钢混凝土混合结构中半刚性组合连接的性能与设计(51008081),第二, 2011.1-2013.12

8.高等学校博士点基金:基于KPCA结构损伤非线性特征提取与异常检测方法研究(20093514110005),负责人, 2010.1-2012.12

9.福建省首届杰出青年基金:FRP-PVC管混凝土新型组合结构构件力学性能研究(2009J06027),负责人,2009.3-2012.12

10.福建省闽港人才合作项目:大型土木工程结构健康监测关键技术研究,负责人,2010.1-2012.12

11.福州市抗震办科技项目:福州市建设局建筑物抗震性能普查及信息系统(二期),负责人, 2009.5-2012.12

12.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导管架平台的智能信息处理与可靠性评定(XSJRC2007-24),负责人, 2008.1-2010.12

1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结构损伤检测新方法 (50408033), 负责人, 2005.1-2007.12

14.国家十五科技攻关:住宅建筑体系与工程质量保障关键技术子题(2002BA806B-4), 第二, 2002.5-2005.5 (鉴定为国际先进)

授权国家发明或实用专利                                                

1.国家发明专利自适应一致性数据融合方法,专利号ZL201110200655.X,授权日:2013.10.30,中国,第一

2.国家发明专利数据不完备下基于一致性数据替换的结构异常检测方法,专利号ZL201110200656.4,授权日:2013.7.3,中国,第一

3.国家发明专利基于改进EMDARMA模型的结构响应分析方法专利号ZL201010301210.6,授权日:2013.4.3,中国,第一

4.国家发明专利基于小波包估计噪声方差的ICA收缩信号去噪方法,  ZL201010187344.X, 授权日:2012.6.27,中国,第一

5.国家发明专利易修复钢结构梁柱节点,专利号ZL201010164386.1, 授权日:2011.6.22,中国,第二

6.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新型钢梁柱连接结构,专利号ZL201020181041.2, 授权日:2010.12.29,中国,第二

7.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混凝土新型组合柱,专利号ZL200920137336.7授权日:2010.1.27中国,第一

8.国家发明专利改进希黄变换的结构响应分析方法,专利号ZL200610046897.7,授权日:2009.2.25,中国,第一

获奖项目                                                             

1.“信息不完备下结构状态监测与安全评价关键技术”获得2013年度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排名第一

2.“大型结构健康监测若干关键技术研究”获得2011年度福建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

3.结构响应智能信息处理技术与可靠性评定”获得2009年度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一

4.“基于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结构损伤识别新技术研究”获得2008年度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一

5.“砌体住宅建筑结构工程质量检测与质量诊断技术研究”获得2007年度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年度建设部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励三等奖,排名第三

6.“基于振动测量的复杂结构损伤检测技术”获得2006年度建设部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励三等奖,排名第一

7.“基于改进HHTICA的结构信号分析与损伤检测研究”获得2006年度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一

8.“高温后钢管混凝土的力学性能评估及修复措施”获得2004年度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一

9.“土木工程专业双语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获得2005年度辽宁省高校教育研究奖励二等奖,排名第五

学术与荣誉称号                                                       

1.201311月获聘《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lligent Information Processing》编委

2.201310月中国振动工程学会随机振动专业委员会委员

3.201212月福建省土木建筑学会第五届青年学术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

4.201211月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空间结构委员会委员

5.201210月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理事

6.20122月获聘《Journal of Vibration and Wave Propagation》编委

7.201111月获聘《福州大学学报》编委

8.201010月被福建省遴选为闽江学者特聘教授

9.20109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专家

10.20108月福建省工程建设科学技术标准化协会常务理事

11.20104月福建省青年科学家学会理事

12.200912月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分会委员

13.20098月入选中国科协高层次人才库

14.20098月获聘《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编委

15.20087月入选福建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省级人选

16.20081月获得第九届福建青年科技奖

17.20088月中国建筑学会结构计算理论与工程应用学术委员会委员

18.20079月入选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19.200612月入选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20.200511月入选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1.20047月荣获辽宁省人事厅等8部门遴选的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

22.2004年获聘《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编委

23.2004获聘中国钢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理事

代表性论著                                                              

1. 著作: 5

[1] 姜绍飞编著结构健康监测导论,科学出版社, 2013.4

[2] 姜绍飞,吴兆旗编著结构健康监测与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及应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2

[3] 姜绍飞著基于神经网络的结构优化设计与损伤检测,科学出版社,2002.6

[4] 姜绍飞,张春明译大型公共建筑设计与施工仁川国际机场,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

[5] 张春明,姜绍飞,张春丽译大型公共建筑的设计与施工世界银行,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6

2. 学术论文200.其中, 15篇被SCI 60篇被EI 收录部分近年论文目录如下:

[1] Shao-Fei Jiang*, Xinggui Zeng and Donghua Zhou. Novel two-node linear composite beam element with both interface slip and shear deformation into considerationFormulation and validation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chanical Science, 10.1016/j.ijmecsci.2014.05.006, 2014, Vol. 85: 110-119(SCI收录)

[2] Sheng-Lan Ma, Shao-Fei Jiang* and Liu-Qing Weng. Two-Stage Damage Identification Based on Modal Strain Energy and Revised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ructural Stability and Dynamics, DOI: 10.1142/S0219455414400057, 2014, Vol. 14, No. 5: 1440005-25  (SCI收录)

[3] Shao-Fei Jiang, Si-Yao Wu, and Li-Qiang Dong. A Time-domain Structural Damage Detection Method based on Improved Multi-Particle Swarm Coevolution Optimization Algorithm [J]. Mathematical Problems in Engineeringhttp://dx.doi.org/10.1155/2014/ 232763, Vol.2014, Article ID 232763, 1-11 (SCI收录)

[4] Shao-Fei Jiang, Sheng-Lan Ma, Zhao-Qi Wu. Experimental study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 on slender concrete-filled CFRPPVC tubular columns[J].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http://dx.doi.org/10.1016/j.conbuildmat.2013.11.089, 2014, 53: 475-487 (SCI收录)

[5] Shao-Fei Jiang, Da-Bao Fu, and Si-YaoWu. Structural Reliability Assessment by Integrating Sensitivity Analysis and Support Vector Machine[J]. Mathematical Problems in Engineering, http://dx.doi.org/10.1155/2014/586191, Vol.2014, Article ID 586191, 1-6 (SCI收录)

[6] Shao-Fei JIANG, Chun Fu, Chun-Ming Zhang, and Zhao-Qi Wu. A Revised Counter-Propagation Network Model Integrating Rough Set for Structural Damage Detection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tributed Sensor Networks,2013, Vol. 2013, Article ID 850712:1-10 (SCI收录)

[7] Shao-Fei JIANG, Da-Bao Fu, Sheng-Lan Ma, Sheng-En FANG and Zhao-Qi Wu. Structural novelty detection based on adaptive consensus data fusion algorithm and wavelet analysis[J]. Advances in Structural Engineering-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13, 16(1): 189-205(SCIEI收录)

[8] Zhao-Qi WU, Sumei Zhang and Shao-Fei Jiang. Simulation of tensile bolt in finite element modeling of semi-rigid beam-column connection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eel Structures, 2012, 12(3):339-350 ( SCI收录)

[9] Shao-Fei Jiang, Chun Fu, Chunming Zhang. A hybrid data-fusion system using modal data and probabilistic neural network for damage detection[J]. Advances in Engineering Software, 2011, doi: 10.1016/j.advengsoft.2011.03.002, 2011, 42:368-374 (SCIEI收录)

[10] Shao-Fei Jiang, Chun-Ming Zhang, Shuai Zhang. Two-stage structural damage detection using fuzzy neural networks and data fusion techniques[J].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doi:10.1016/ j.eswa.2010.06.093, 2011, 38(1):511-519 (SCIEI收录)

[11] Shao-Fei Jiang, Chun-Ming Zhang, Juan Yao. Eigen-level data fusion model by integrating rough set and probabilistic neural network for structural damage identification[J]. Advances in Structural Engineering,2011, 14(2): 333-349(SCIEI收录)

[12] Shao-Fei JIANG, Zhao-qi WU, De-Sheng NIU. Experimental study on fire-exposed rectangular concrete-filled steel tubular (CFST) columns subjected to bi-axial force and bending[J]. Advances i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2010, 13(4):551-560 (SCIEI收录)

[13] 姜绍飞*, 吴智林,吴兆旗. FRP-PVC管约束钢筋混凝土压弯构件滞回性能试验研究[J]. 建筑结构学报, 2014, 35(2):111-118(EI收录)

[14] 麻胜兰,姜绍飞*. CFRP-PVC管混凝土轴压中长柱承载力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 1000-131X(2014), 47(1): 99-106 (EI收录)

[15] 付春,姜绍飞*. 基于改进EMD-ICA的结构模态参数识别研究[J]. 工程力学, 2013, 30(10): 199-204(EI收录)

教授过的课程                                                         

1.本科生: 钢结构设计原理,建筑钢结构设计,混凝土结构,土木工程专业英语,土木工程概论

2.硕士生:工程结构健康监测与诊断,高等结构实验,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理论,专业英语

3.博士生: 结构健康监测理论,高等组合结构,结构健康监测与智能信息处理

联系方式                                                             

         Email: cejsf@fzu.edu.cncejsf@163.com      URL http://civil.fzu.edu.cn

        电话:  0591-2286 5379                      传 真:0591-2286 5355

联系地址:350108 福州市大学城新区学园路2号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福大研究生导师

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季韬简介

2016-11-8 0:19:57

福大研究生导师

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祁皑简介

2016-11-8 0:21:35

搜索